机构风采 / INSTITUTIONAL STYLE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机构风采>致敬最可爱的人

曾耀山:捐躯赴国难 卸甲归田园

[ 来源:创始人 | 2022-04-12| 阅读次数:1 ]

在永联,有着这样一群人,气壮山河的战争记忆在他们心中永远鲜活,枪林弹雨的生死经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。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抗战老兵。


1


曾耀山,男,94岁,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荣获三等功。

今年96岁的曾耀山老人已经是儿孙满堂,回想这一生走过的路,最难忘、最珍贵的岁月还是当兵的日子,每当他讲述起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那段岁月,眼神里满是奕奕神采。

 

祖国一声唤,男儿要当兵

1925年出生的曾耀山,家中排行最小,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。从小曾耀山就机灵聪明,胆子也很大。在曾耀山的童年记忆中,硝烟弥漫的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,这给曾耀山留下了强烈的冲击,还是少年的他便立下了“我要去当兵”的志愿。


2

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为响应国家号召,曾耀山奔赴战场抗美援朝。

“工程兵嘛,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!”身为一名重机甲工程兵,曾耀山在朝鲜战场上主要的任务就是架桥造路,修筑工事,负责扫除部队前进的障碍。平山头、开山洞什么都得做,战场是残酷的,即便是后勤保障部队也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。

“战场是会死人的,能活下来就是幸运。”曾耀山无数次死里逃生,也无数次亲历战友的死亡。有一次,曾耀山所在连队为了抄近路,决定直接翻过一座山头。战友们都只顾埋头赶路,没有发现排长被特务抓走,直至队伍到达指定地点开始点名时,才发现少了一个人。连长派了一个班去寻找这位排长,最后只找到了他的尸体,“我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人被剖心的样子”,回忆起当时的惨状,曾耀山默默的低下了头,不忍再去回想。

除了死于特务之手,曾耀山还有很多战友死于美军的炮弹。当时的美军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,轰炸也变得越来越“疯狂”,曾耀山很多战友都被炸伤炸残。他清楚地记得,有一次他和三名战友一起运送木材,恰好碰上美军空投炸弹,结果另外三人全被炸得血肉模糊、尸骨无存,而自己利用木材掩护总算躲过一劫。

其实上了战场,命就不是自己的,没人保证能活下来,“但美国人不怕死,我们更不怕死。”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曾耀山靠的不仅是不怕死的精神,还有丰富的战场经验。


3


4


抗美援朝结束,曾耀山被评为三等功。

 

峥嵘岁月苦,难撼英雄志

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剧和书籍中,都说志愿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曾耀山回忆起当时在朝鲜的生活时,连连点头道:“在朝鲜的生活远比描述的苦得多,一是冷、二是饿。”

朝鲜的冬天很冷,温度都在零下20℃左右,严寒刺骨,积雪很深,鞋里浸满了雪水,鞋袜和脚都冻到一起,有很多人都被冻伤了;还有些战士因为没有棉衣,冻死了。曾耀山所在的那支部队好些,有棉衣抵御寒风,但食物不足,常年吃不上蔬菜,只能吃部队发的罐头,喝黄豆酱油汤。因为缺少维生素,曾耀山的眼睛曾一度晚上看不见。


5


除了夜盲症,曾耀山还因工作患了严重的关节炎。在朝鲜他还负责过一年的漕渡任务,利用门桥渡送士兵、车辆、技术兵器过河,活动码头需要调整高度时,只能赤膊站在水里人力操作,每天工作都超过20小时,双脚因为长时间被水浸泡,关节受损,年纪轻轻就患了关节炎,病痛常年折磨着他。

在朝鲜,不仅吃不饱、穿不暖,战士们连住的地方也不好。曾耀山说,在朝鲜境内见到的都是一片废墟,几乎看不见一栋完整的房屋,大部分都是残垣断壁。因为美军飞机的不断来袭,战士们时常需要躲进防空洞。防空洞不仅没有阳光,而且非常潮湿,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气味,但是为了活下去,只能咬牙忍受。

 

英雄忽已暮,精神永不朽

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经60余年,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,曾经奋战沙场的热血青年,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,但作为一名老兵,曾耀山依然深深地怀念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。

1955年,曾耀山退伍回到南丰老家,成为了一名普通农民。远离了战场的他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日子平淡却幸福。今年94岁的曾耀山,虽然曾患脑梗、痛风,但身体还算硬朗,头脑清醒,说话声音洪亮,精神十足,每天和邻居亲友打打牌、看看电视,每当看到关于战争的电视剧时,他都格外专注。


6


“能从朝鲜战场活着回来,能过上现在的生活,相比于牺牲的战友,已经足够幸运了。”曾耀山说,现在日子好过了,可惜有些战友却看不到了,做人要知足、要惜福,多年来,他一直叮嘱子孙后代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


7


8


9


到现在,曾耀山还一直保留着部队颁发的和平鸽勋章。这枚铜质勋章外形呈五角星状,上方书有“和平万岁”,背面铸有“抗美援朝纪念,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,1953年10月25日”文字。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,勋章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。英雄虽已迈入暮年,但是老英雄的精神却如这枚印章一样,不朽亦不衰。

上一篇:“志愿老兵”顾洪法

下一篇:

返回风采列表页